餘烟繞隘

參賽團隊 | 劉牧懷、張家瑋


設計說明

1937-1950 北埔事件核心人物之一蔡清琳,在機緣下成立“復中興聯合會”,謊稱清軍即將到來,以十八尖山的狼煙為起義信號,最終事件造成 57 名日本人及多達百位台灣人死亡。隨後日本派兵鎮壓。姜家為保全北埔出資安撫日軍。最終,起義失敗,蔡清琳逃亡並被發現受騙的賽夏族斬首。

歷史研究在評價上,往往陷入類似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法,所有事件都存在著正論點與反論點,它們持續對立達到一種統一的合狀態後再次瓦解,一再重複此過程。這種持續的變化構成了歷史發展的規律,也體現了歷史脈絡的深度與複雜。歷史的評價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觀測時皆有不同的面貌。以蔡清琳為例,他是國民政府抗日英雄,卻也是欺騙北埔的罪人。以姜家為例,貌似與日軍關係密切,保護了金廣福拓墾時從賽夏族搶走的北埔,然之後響應乙未保台戰爭,慷慨赴義。

我們該如何紀念人事物?或者我們其實只需要記得。
紀念是一種外在的行為形式,強調公開的集體表達;而記憶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強調個人或集體對過去的知覺和經驗。團隊更加關注於北埔的記憶形式,我們以作為起義信號的燃燒稻田、賽夏族矮靈祭手持燃竹的儀式入口、月十五北埔正的接龍脈活動中手持油坑火的形象為靈感,透過漸變形式的竹亭造型來繪畫北埔的歷史。我們試圖喚起觀眾對場域中過去集體記憶的關注,就像在油坑火時會邀請原住民表演一樣,透過各自的儀式喚起不同群體記憶的疊合。

竹亭以碳化竹材以棉線綁紮成型,下方植筋固定。可作為油坑火活動時置放竹子的空間,亦可作為北埔老街日常歇憩遮陰使用。

finalist-74-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