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無邊
參賽團隊 | 趙尉翔、彭雅倫
設計說明
竹東舊名樹杞林,以樹杞樹蒼蔚成林得名。日治時期設立竹東出張所,從事木材買賣,竹東成為當時北台灣的木材集散中心,彼時圍繞於竹東火車站一帶有公、私營的製材廠房、貯木池、貯木場與員工宿舍等設施;林業榮景一直持續至戰後 1960 年代中末,據生長於附近的長輩言,小時候會偷跑去貯木場內剝肉桂樹皮來吃,嚼來甜辣刺激,燥熱上火,不覺鼻血直流。
屬於在地人的林場回憶,於「竹東林業展示館」中述說著片段......然而,榮景光輝照射下的陰影,那失落的記憶切面,是為本團隊希冀憑藉此設立於竹東火車站前圓環的〈落木。無邊〉,予之留存紀念。原木,作為生命最原始的存在,亦為原鄉的起點。而其蕭蕭落下,卻又騰空浮起,違反引力的表現力場,是為與遺忘的抗衡。
戰後初期,在竹東協助國民政府接收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副團長,劉家榮,祖厝位於竹東火車站沿線,是為地方仕紳,二二八時期僅因為地方人士表達參政意願,就被視為異議份子,未經審判就以莫須有罪名被處決;執行槍決的士官後於鎮上落地生根並不斷吹噓此慘烈過程。此一事件深刻影響到其姪子劉興炎,白色恐怖時期,他與林場、水泥廠員工還有國小教師組成讀書會,後受林場員工殷啟輝牽連,使得無辜之人紛紛遇害,遭判死刑.......。
本場所空間是由廣場、水池、文獻圖書館、視聽展示空間所組成,歷史是與過去不斷地對話,〈落木。無邊〉不僅豎立碑林作為紀念,更將場域以環狀性對四周開放;亦不受傳統的紀念碑量體所限,而以溫潤木材的五感經驗作為召喚。當大眾願意一起走入紀念性的場域,不只直面歷史,彼此之間於再造的歷史場景中面對面,對話交流,更能融入屬於當代原鄉的風土故事。歷史,不再有邊界,而是不斷綿延,延續於你我共同記憶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