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痕

參賽團隊 | 李茗威、張芝瑜


設計說明

一、設計主題:映痕
設計選擇發生於花蓮鳳林的張七郎、 張宗仁、張果仁父子案,在鳳林田間,鏡面之水映照著在地的變化,三座紀念碑以客家張七郎歷史事件為原型透過不同的姿態,訴說著客家族群艱難的過去與台灣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坐落於小鎮旁,紀念碑以超脫時間之姿串聯起了地方沒有被聽見的聲音和故事。

二、設計理念說明
● 基地選址:
基地位置選於鄰近市區主要道路台九線與民享路交界之水稻田中,面西的山景、面東廣闊的農田景緻使場域沐浴於自然之中,遼闊與自然成為空間語彙,紀念碑隨著在地場域而生,坐落於稻田之中且緊鄰小鎮,使其成為吸引人的紀念空間。
● 整體概念敘述:
設計以較大尺度平面空間捕捉反映場域的山與田,視覺景觀創造三個縱向量體象徵張七郎等三人於二二八事件發生於鳳林故事的人物主軸,圓形水平鏡面水池定調平靜之情緒,由田埂路漸進式下沉步道創造情緒上的轉折,環狀紀念路線間帶有客家象徵的紅磚指向上升樓梯,水面上感受紀念碑體之間關係,在由水中央望遠山田,創造獨特的紀念場所體驗。
● 紀念碑體:
張七郎、 張宗仁、張果仁,轉化為三座紀念碑散佈在鏡面之水上,沈重巨大的石碑代表歷史事件之重量。三座紀念碑影射受難者之三人,石碑不同傾斜角度體現堅定不移、掙扎與沈默,表達客家族群在二二八歷史事件之感觸與意義。碑體面向不同方位,分別向受難地、鳳林小鎮與東方表哀悼、謹惕與希望之意。多層次的涵義使人與其互動時觸發情緒,透過客家在地事件的紀念反思過去歷史事件之意義。
● 變動的環境景觀:
農田與小鎮的景色隨著時間與耕作時辰變化,曬田時旱景、插秧時水景、幼穗時綠田與收成時金黃景致,紀念碑與鏡面之水以靜止姿態停留在稻田之中,以靜反映著在地人民與土地的變化,使紀念意義超越了時間之外。

三、施作方式
於稻田中新闢步道至稻田中央,並於稻田中央創造直徑 50 公尺的紀念意象空間,整體空間由環狀下沉步道、指向性上升階梯、鏡面水池及三座紀念碑體組成,各項目之材料說明請參下表:

finalist-52-table finalist-52-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