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記之憶

參賽團隊 | 黃知行、許志綱、陳立晟


設計說明

一場戰爭中究竟有多少生命就此消逝?乙未戰爭中的姜紹祖,與追隨他衝鋒、受困、抵抗而犧牲的勇士們、在家苦苦守候的眷屬、逃難的家人、將姜紹祖埋葬在新竹大坪荒野中的姜紹祖遺孀陳滿妹,被戰爭波及的芸芸眾生、以及更多未曾被記錄之人,倒在未被指認之地、自此消散在人們的記憶中,是誰的故事需要被傳頌,又是誰在故事之外被遺忘?

因為失去,我們才得以記得。紀念碑因有形,而將紀念對象固化,鬆懈了觀者所承擔的記憶責任。對於紀念本體的設計,本案捨棄傳統紀念空間採用的具象化物件與明確、命令式的軸線空間營造,選擇以不可長存與傳頌的經驗作為紀念性之主體,希望將紀念性的精神,以個體的身體經驗,讓前來紀念空間的個人留存。

地點
基地坐落於抗日領袖姜紹祖的墓地附近。姜紹祖在自刎後,自北埔遷家至大坪避難的姜家人,為了避免日軍尋仇,將姜紹祖的屍體隱匿埋葬於大坪,鄰地現為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實驗小學。本案之地理安排重現了參戰之時,姜氏眷屬自北埔一路往南避難、逃避追殺及戰後追憶的時空片段。

媒材
台灣習俗以煙祭祖、詢問、傳遞與奉獻。士兵在戰爭中,以煙阻擾、求助、回應與指引。人們在煙之外時受其嚮導;在煙之中卻變得迷失而無助。煙霧在此為可見而不可觸碰之物,僅留下其無形的身體感受,如同倏忽即逝的人物與記憶,我們將雲煙作為本作的主要媒介。

來訪者對於煙霧狀態的迴響將被動化為主動,成為介入事件的角色:阻止、回應煙霧的方法是前往並抵達(事件)地點,給予觀者的行進互動一個明確的動機。我們將幾個發煙點安排在基地中各自有不同地形特色的位置,觀者在探索各煙點時,將體驗到多種不同自然景色、場景觸發的心理變化。

本作品中,煙的生成,消散與變化,皆由觀者的介入而有所變動,在不同煙點之間此起彼落,形成一個未被設定的自覺路徑,起始與終結皆由訪者的行動決定。煙作為一種可見不可觸的實體,其範圍與濃度的變化,讓人有“在煙之外"與“在煙之中"的兩種狀態,其相對應的體感也不一樣:煙作為一種指引,亦作為一種阻擾。煙的狀態構成空間經驗,來改變觀者的感覺,貫串體感敘事,將人們的思緒帶往另一時空。

finalist-42-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