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6.62, 62)

參賽團隊 | 施宥丞、温雅嵐、廖一豪


設計說明

4066.62,這段數字標記著臺籍日本兵賴興煬,遭俘虜至西伯利亞時與故鄉關西之間的距離。其中重複的,62 則記錄下了自 1945 年為了家計而從軍的他,歷經了 62 個難耐的歲月,才再次踏回家鄉的日子。賴興煬在太平洋戰爭時受日本殖民政府徵召,隨日本軍由左營經上海、北京到了北朝鮮的平壤、元山,1945年 8 月 15 日本戰敗,賴興煬隨戰俘經海參崴、蘇城、納霍德卡,最終被擄去西伯利亞勞改三年。這串數字不僅是一段歷史的紀錄,更是一段生活的歷程,見證了賴興煬先生流離異鄉中所經歷的一切。

臺籍日本兵在歷史定位上特殊的身份認同、國族情節,在民國初期因國共紛爭、治安緊張,一直到了解嚴後才被允許公開地討論。但這段被噤聲的經歷也早在新的國族框架下逐漸邊緣化,難以讓臺籍日本兵們的存在與痛苦受到正視與信任。面對被遺忘的記憶與難以被辨認的傷痛經驗,我們期待以一種非官方且非競爭式的敘事方式建立非中樞式的紀念碑。考量不同文化、時代、族群背景對於相同情感的認同與掙扎的共識,我們決定以「與家的距離」作為能共感經驗的連結,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客庄成為我們彼此的家。

本次作品通過賴先生幾經波折長途跋涉的回家路徑,依序從關西、霧社、左營、岡山、上海、元山、蘇城、納霍德卡、佐世保、台北,根據移動的軌跡距離作為象徵家屋形狀的寬度數據,並以賴先生輾轉停留各地的時間作為形狀高度的變數。紀念碑設置於賴先生的故居關西,以賴家老屋旁的古東安橋親水公園作為基地,將賴先生回家的座標視為參與者經驗歷史的起點,並期望以此將過去與當下重新橋接。

散落的座標不僅是賴先生回家起伏的路徑,也是當時無數臺籍日本兵生命最後的軌跡。被迫離開一直以來居住的家鄉,在異地被迫漂流時,思念故鄉的形狀是不是也會變得不同?這件作品希望透過變形家屋的資料視覺化,在看似有著秩序的思考之中,呈現大世代下的不安和忐忑,與每一次遷徙時生命所奮力跳動的形狀。

finalist-24-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