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書
參賽團隊 | 道銘設計有限公司:張道銘、林育萱
設計說明
紀念主題:
「自由之書」紀念碑的設置,標誌了台灣曾有過一段言論不自由的歷史-白色恐怖,並以此紀念在當時因讀書被迫害的學生。1950 年時,就讀新竹女中的客家女孩傅如芝,因參加讀書會,涉獵了左派思想,幫助同校老師還書而被捕,六年後被處決。同一時期,在新竹中學也有學生因接觸左派書刊而被判刑,再也無法完成學業。
設計理念與施作方式:
客家族群重視教育,常以「耕讀」精神作為家訓。而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新竹的客家學子卻也因讀書而獲罪。因此紀念碑以「打開的書」作為造型意象,連結到客家的「耕讀」文化,以及因讀書而被迫害的學生。「自由之書」全部以耐候鋼板打造。垂直於地面的弧形鋼板共有23 組,象徵傅如芝 23 年的生命。弧形鋼板為雙層設計,在特定時期如二二八紀念日、青年節時可讓訪客插入花朵,呈現有如「客家盤花」的意象。蹲下身子,一朵一朵插入花朵的動作,如同以花朵來書寫「自由之書」,紀念被迫害的學子,也體現客家美學。「自由之書」也是一本破碎的書,嵌入廣場鋪面的鋼板刻上當時的一百本禁書書名,比喻被政權撕碎的言論自由。
位置:
紀念碑共有二處建議位置,皆位於新竹市區護城河的綠帶區域內。首選方案為新竹市青少年館前方公園內,青少年館為日式歷史建築,現在為青少年專屬的圖書館。紀念碑在此紀念因讀書而被迫害的學生,恰好與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形成強烈對比,標示言論自由的得來不易。備選方案為新竹市二二八紀念碑旁。碑上的詩作「南方的木棉花」由教師黎子松所做,當他得知他的學生如傅如芝等人被捕時,便為他們寫了這首歌,後來在獄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