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縫隙中行走 - 都市創傷地景縫補計畫

參賽團隊 | 黃正揚


設計說明

馬場町 / 荒謬的並置 / 縫隙的集體記憶
過往的權威者會透過紀念碑,將權力刻劃在空間的氛圍中;現代的主政者會透過紀念碑,將歷史的教訓銘記在地景的傷口中。

本次基地選在具白色恐怖紀念紋理的馬場町紀念公園,此地是基隆河與水源快速道路堤防外的河灘地,為基隆中學事件屏東客家裔主角鍾浩東之槍決地點,該事件亦造成大量客庄親友被牽連,但如今馬場町已成為公園遊人的場所,紀念的氛圍已不復存在。
諷刺的是,緊鄰馬場町之堤防外側的青年公園,更矗立著一尊1949年蔣公的銅像,以都市角度來說,基隆河堤防割裂了馬場町的基地紋理,使得此處呈現兩種斷裂的紀念性,城市的發展無視土地過往傷痕,將受難者與權威者荒謬的並置在一起。

以基隆中學事件為藍本的電影《返校》中有段話,在令人窒息的恐懼泥淖中,人心仍渴望呼吸,在縫隙中長出了些許的自由。而馬場町對我而言,就是一個「縫隙」的紀念碑,是動態的,是斷裂的,是正在被遺忘的,所以我想利用地景去操作並定義一種全新的紀念物模式,將記憶的權利交還到民眾的手中。

在設計策略上,我在馬場町原有的河堤上置入一層新的具有厚度的開放地景,新的土層與原始堤防產生了裂縫般的動線,在動線佈局上,我以青年公園的蔣公銅像為起點,拉出一條跨越河堤地下道,引領外部的人們走進這個新舊地景之間圍塑的縫隙中,產生紀念物的對話。
在細節上,新的土丘下也隱藏了許多獨立的紀念小空間、樹穴,這些是使用實虛灌注工法產生的小空間,後人們能在孔隙中種植樹木代替思念,使時間的累積成為了紀念物的厚度,並承載著那些隱藏在馬場町的微觀風化地景,銘記著馬場町土地的故事,讓一切縫隙產生的苦痛,將由縫隙的風化來結束。

finalist-07-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