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6.62, 62)

參賽團隊 | 施宥丞、温雅嵐、廖一豪


紀念背景

臺籍日本兵賴興煬在太平洋戰爭時受日本殖民政府徵召,隨軍隊由左營經上海、北京、平壤、元山,1945/08/15日本宣告投降後,再隨其餘戰俘經海參崴、蘇城、納霍德卡,最終被擄去西伯利亞勞改三年才得以重回台灣。

作品(4066.62,62)這段編碼標記著賴先生遭俘虜至西伯利亞時,與故鄉關西之間的地理距離4066.62公里,以及離家從軍至踏回故鄉所歷經的時間62個月。

設計概念

作品根據賴先生幾經波折、長途跋涉的回家路徑,通過資料視覺化(以移動的軌跡距離作為象徵家屋形狀的寬度數據,並以輾轉停留各地的時間作為形狀的高度變數)將一段段遷移的數據,建成一座座變形的家屋。家屋以看似有序的運算林立著,實則體現大時代下的不安與忐忑,以及每次遷徙時生命所奮力跳動的形狀。

本次計畫預計設置九座紀念碑於賴先生的故居關西,以古東安橋下的牛欄河作為其中八座碑的設置基地,並將象徵回家的最後一座碑設立於牛欄河邊坡上的賴家老屋。透過紀念碑與家屋的彼此相望,讓歷史與當下得以重新橋接。

情感連結

散落的座標不僅是賴先生回家起伏的路徑,也是當時無數臺籍日本兵生命最後的軌跡。如同這些臺籍日本兵被迫離開一直以來居住的家鄉,在異地漂流時的人們,思念故鄉的形狀是不是也會變得不同?在考量不同文化、時代、族群背景對於相同情感的認同與掙扎時,我們決定以「與家的距離」作為共感經驗的連結,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客庄成為我們彼此的家。

本次計畫以非中樞式的紀念碑,將紀念視為一場在地延續的行動,以互動網站與實體裝置的連動,討論了今日離開故鄉的我們深根於家的想像。通過每位參與者上傳一封關於漂流的匿名書信,讓裝置回應的電信暗號在夜空中閃爍著家的信號。

finalist-24-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