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關於
概念與緣起
地方記憶的重建是打造生活共同體與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但臺灣是一座失憶的島嶼,歷經不同時期的殖民或威權統治,自我的記憶已沉澱在失憶的深澗。客家的文藝復興有賴語言、文化的復振與創新,更有賴於客庄集體記憶的重新發掘與再現。
臺灣史上每一道的傷痕、每一次的榮耀,都不應只是國族記憶建構的磚塊,而應回到在地客庄,追憶那些自己土地上應被榮耀、應被追憶的人、事、物,以建立在地人民記憶的主體性。
乙未保臺戰爭為客家族群義勇保衛土地著名戰役,接續太平洋戰爭的臺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及八二三砲戰前線守護者等歷史事件,堆砌為守護家園的衛牆,創造現今榮景的身影背後,卻是一段段消失的歷史記憶。客家庄園義民忠勇們的名字,在時代轉變的國族認同爭論過程裡,少有留下紀念,而被選擇性遺忘共同努力守護臺灣的土地記憶。
誠如《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描述「紀念它所映射的是曾經的苦難,當社會自集體至個人,都能常對歷史持警醒態度,並將公義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紀念碑了」。在大眾尚未深刻理解客家族群對守護臺灣的歷史記憶前,我們仍然需要紀念及乘載記憶的裝置物,時刻提醒著我們,我們還在路上。
本次徵件規劃透過設計美學結合客家文化素養,以文化承載的紀念物及儀式活動傳承被遺忘的客庄記憶,逆寫真實發生卻未曾被保存的珍貴客家故事,凝聚與省思共同的歷史及文化。並透過公開徵選公共空間藝術美學構想與實體概念作品,以展現客庄在地特色及提升人文關懷的文化建設,並使「客庄歷史記憶與公共議題」獲得更多重視認同與理性討論,為後續客委會推動「客庄歷史記憶」政策,提供客庄鄉鎮紀念環境營造之典範樣式。
設計議題
鼓勵反思和對話的多重詮釋
歷史的傷痕與榮耀,不該只是國族記憶的建構,而是應回到個體之生命經驗中,重新理解大歷史代表的意義,拿回記憶的主動權與人民記憶的主體性,以多元觀點補遺過去的不足。請思索如何透過有形的設計手法,鼓勵民眾反思與對話,並同步規劃紀念儀式或導引紀念行為,讓紀念化為日常、世代永續。
促進客家與其他族群共感的情感鏈結
人類情感與認知具有共通性,即便是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的人們,也能對人類的和平、幸福等普世價值能有互為主體的認同,並能共享情境的定義。換言之,請致力於如何透過設計,讓不同族群人們皆能感受紀念物與場所表達的紀念性,並產生共存共融之情。
紀念形式與對象
透過實體紀念物形式設計,重新找回客庄在地記憶。
我們所期待的設計是低門檻的、是常民的、容易被看見、理解和有感的。
*數位形式紀念不包括在此次徵件範圍內。
紀念對象
在臺灣近代五個重要歷史事件中(乙未保台戰爭、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八二三砲戰),選擇其一主題進行客庄在地記憶紀念設計。此設計須為能呼應大歷史事件與客庄在地事件、人物之原型設計,並可被通用於與歷史主題相關之地點。
紀念地點
請列舉紀念物適於置放之地點,完整思考紀念物與所在場域間關係,以表達具在地精神的紀念。此地點應為公眾或社區居民行經或容易接近之公共空間(如廟埕、廣場、公園、出入節點等),或特定事件相關地點,融入日常生活景觀。
主視覺概念與論述
客家文化在台灣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視覺設計以故事性畫面、圖像敘事和插畫轉譯的方式來呈現客家人進入台灣的故事,以及他們在歷史中所受到的迫害。透過視覺轉化圖像元素、色彩、佈局,帶出客家文化的歷史故事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視覺設計策略希望以客家歷史故事、建築、傳統花布等作為主要圖像元素,反映出客家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以及對客家文化的記憶與傳承。以冷暖色調的設計搭配將視覺元素與情感連結,講述客家文化的歷史故事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CMYK 5,8,20,0
RGB 245, 236, 211
#F5ECD3
CMYK 86, 65, 30, 0
RGB 46, 90, 135
#2E5A87
CMYK 40,87,96, 0
RGB 168, 65, 41
#A84129
CMYK 72,20,66,0
RGB 70, 155, 112
#469B70
執行團隊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王俊雄 主任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陳威志 主任
設計學院 VISION BASE|黃宜品 專任講師
設計學院 VISION BASE|盧彥臣 專任助理教授
設計學院 VISION BASE|戴隆傑 專任助理
設計學院 VISION BASE|王薇嘉 專案管理
實構築季刊
副主編輯|蘇雅玲
影音編輯|潘子齊
編輯|劉書吟
編輯|王宥霖
編輯|王振庭
共時設計有限公司
執行總監|顏瑞儀
創意顧問|黃濬
主視覺設計|王昱惟、李昀耘、張翊嫺
網頁設計|張雅捷、賴彥臻
梭夢創意顧問有限公司
翁健鐘
陳麗安
郭婷玉
張益祥
顧問
沈孟穎|歷史研究與資源轉譯、空間文化分析、策展與歷史活動規劃
許鳳玉|實踐大學專任教授 兼 設計學院院長